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州國民道場》

跟《臺南州國民道場》有關的相片,共8張
跟《臺南州國民道場》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臺南州國民道場》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臺南州國民道場》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臺南州國民道場》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臺南州國民道場》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臺南州國民道場》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臺南州國民道場》有關的相片,第7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臺南州國民道場》

1. 《臺南州國民道場》膠卷影片組,共1組3件,包括硝酸片基之原拷貝片1件、醋酸片基之翻底片1件、聚酯片基之複製拷貝片1件,膠片規格均為35mm黑白有聲紀錄片。本片之「原拷貝片」為日治時代作為放映使用的拷貝片,其影像為正像,因年代久遠膠卷狀況不佳;此放映拷貝片為臺灣發現唯一版本,已無底片可以複製,故升格命名為「原拷貝片」,意思為最原始保存版本;「翻底片」及「複製拷貝片」為發現原拷貝片後,於2005-2006年為了保護原件所印製,前者係將原拷貝片重新翻底印片,其影像為負像,用以製作正像的拷貝片;後者即是以翻底片印製而成的正像拷貝片。「拷貝片」及「翻底片」為電影膠卷沖印所使用的名詞。電影膠卷沖印的流程大致為:原底片(負像)→工作拷貝(工作用,正像)→套底→放映拷貝片(由原底片印製所得,正像)。「原底片」為實際感光拍攝所得,僅有一份十分珍貴,因此後製前會先將原底片沖印一份「工作拷貝」,用以進行剪接工作;「套底」則是依照工作拷貝的剪接點對應回原底片進行剪接,完成後再搭配聲音與字幕印製「拷貝片」,作為發行、戲院放映使用,視需求會製作負像的「翻底片」來進行大量拷貝。 2. 《臺南州國民道場》由編制在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下的「台灣映畫協會」拍攝,片長約10分鐘。畫面包含國民道場和忠靈塔的設計圖、國民道場內的樣貌,以及青年於臺南州國民道場的生活作息與課程訓練紀錄。訓練從早晨集合報數開始,在水池進行神道教的「褉」儀式後神前參拜,再集合升旗演唱愛國歌曲〈海行兮〉;課程有室內的精神訓話、珠算課,以及室外的農作業勞動。最後是頒發「鍊成證書」以及日語旁白誦讀「道場訓」。其中「鍊成證書」寫有昭和十八年的字樣,可知本片於1943年後攝製完成。影片配有日語旁白,用以解說影片中的內容。 3. 1938年開始,各州或郡地方政府以皇民鍊成為目的陸續開設「國民道場」,招收地方青年團成員於道場內集體訓練與生活,培養人民深刻理解日本精神。臺南州政府1939年規劃建設祭祀戰歿者的「忠靈塔」,並且以此忠靈塔為核心,於1942年正式開設「臺南州國民道場」。 4. 日本總督府以電影作為媒介,試圖呈現臺灣人認同日本精神,並且努力自發成為日本人的樣貌。片中將受訓青年效忠皇國的形象透過電影畫面鮮明地展示在其他臺灣觀眾眼前,藉此宣揚皇民鍊成的成果,增加臺灣人對於日本價值觀以及身分的認同。 5. 臺南州國民道場位於現今臺南市南區體育公園內,外圍道路為「國民路」。片中出現忠靈塔建設預定地,於1941年動員臺南州青年勞動興建、1944年完工;日本戰敗後,1948年國民政府將其改成「第三屆全省運動會紀念塔」,並由時任臺灣省主席魏道明題字「積健為雄」,顯現時代流轉的政治變遷。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於2022年公告其為歷史建築。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42~2006, 年代描述: 1. 影片攝製年代約於1942-1943年間。 2. 原拷貝片製作年代約於1942-1945年。 3. 翻底片及複製拷貝片製作年代為2005-2006年。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地名
製造地: 臺灣、臺北市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