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漁船返航,初步篩選漁獲-四角篩
四角(竹)篩為竹篩的一種,主要用來篩選穀物與漁獲等。在篩底面編有孔洞的淺籠內,倒入欲篩選的對象,透過來回搖晃的方式進行區分。
照片中的竹篩現存於馬祖民俗文物館中。四角篩為壓一編法,周緣用竹片夾護,並加以竹釘固定,有些會在兩側繫上繩子,可吊掛屋簷,方便收納。在馬祖,主要由竹編師製作,亦有部分漁民會自製,後來漁民也會到台灣購買或透過漁船從中國走私。
依照孔洞大小或篩選漁獲種類則有不同的稱呼,由孔洞小排到大分別為丁香魚篩、蝦皮篩、[魚末]篩、四角篩與六角篩。蝦皮篩與農業所用的大篩(栗篩)之底面孔洞大小相同。在馬祖早期漁業社會中,漁民將魚貨從船上卸下來後,伙長會在魚寮或沿岸將魚貨置放竹篩中,雙手持竹篩的兩側輕抖、旋轉、濾清殘渣或雜物。
竹篩的使用順序按照其底面孔洞的大小,由大到小逐一過篩,使漁獲可以更快速的整理分類。於此之中,四角篩是最常使用的竹篩。
STEP2:再仔細過篩一次-蝦皮篩
竹篩的一種,主要用來篩選穀物與漁獲等。在篩底面編有孔洞的淺籠內,倒入欲篩選的對象,透過來回搖晃的方式進行區分。蝦米篩為壓一編法,周緣用竹片夾護,並以竹釘固定,有些會在兩側繫上繩子,使其可吊掛於屋簷方便收納。
在馬祖主要由竹編師製作,亦有部分漁民會自製。依照孔洞大小或篩選漁獲種類有不同的稱呼,由孔洞小排到大分別為丁香魚篩、蝦皮篩、鮇篩、四角篩與六角篩。蝦皮篩與農業所用的米篩之底面孔洞大小相同。在馬祖早期漁業社會,漁民將漁獲從船上卸下來後,伙長在魚寮或沿岸會將漁獲置放於竹篩中,雙手持拿著竹篩的兩側輕抖、旋轉、濾清殘渣或雜物。
竹篩的使用順序按照其底面孔洞的大小,由大到小逐一過篩,使漁獲可以更快速的整理分類。到篩選的漁獲剩下鮇與蝦皮等較小漁獲時,漁民會使用蝦皮篩來篩選,便可留下大小適中的蝦米。除了篩選漁獲,使用者也會拿蝦皮篩去盛裝新鮮或煮熟的漁獲。
STEP3:雜魚OUT-柳挑
竹製品,主要用來將一籃/鍋蝦皮內的帶魚或其他雜魚挑除的用具,因而又稱做帶挑。
柳挑一端為握把,另一端則將中間去除,留下兩邊細長尾端微尖的部分,可翻動攪拌漁獲,以利帶魚或其他下雜魚掛在柳挑上,將其挑除。柳挑長度可依照個人使用習慣或蝦皮鍋的深度來配合,大多由地方漁民自製。
其與蝦(飯)挑的形制構造極為相似,不過柳挑主要藉著細長的帶魚會掛在柳挑的一端細長處被撈起的特點,因此其一端兩邊細長處會比蝦挑的來的更長更厚,整體長度也比蝦挑來的長。
在馬祖的傳統漁業社會中,柳挑是人人必備的漁獲挑選輔助工具,有些人甚至會有數隻,為了避免搞混,有些漁民會在上方握柄處刻上記號、名字或船/商號等,以利辨識。
STEP4:把新鮮蝦皮裝起來,抬回去-籮箂
籮箂為口圓底方的竹編品,主要用來盛裝物品。其廣口底穩腹寬圓,由細竹篾編成,口緣處有兩提耳。內有紅紙以書法寫「滿」字。編織製作時,先以方口為底,以壓一的密編,並在箂口兩側加上提把。籮箂有數種尺寸,與其它竹器相比,為較大的盛裝器。
在馬祖,伙長(主要在岸上協助處理漁獲的人)主要透過籮箂在岸邊清洗、篩選整理漁獲。漁獲從漁船卸到岸邊時,伙長會先在岸邊進行漁獲的篩選與整理,後用扁擔搬運兩個裝滿漁獲的籮箂至魚寮,進行後續的加工製作。平時,居民也會用籮箂來盛裝穀物或白米等農作物。
搬到漁寮/回家開工
在篩淨蝦皮、挑出雜魚後,需要將蝦皮加鹽煮熟,再曝曬並均勻翻動,最後收成堆分級。這些步驟往往會在漁寮或是漁戶家中完成蝦皮加工。
實地走訪北竿橋仔聚落,能發現各家戶都尚存有蝦皮灶、蝦皮鍋的蹤跡,如圖中保存完整之「蝦皮加工廠」,左邊有煙囪之房屋為蝦皮灶,右邊則為儲藏用空間,不遠處的一片空地,居民表示為曬蝦皮之處,不過此類「家庭式蝦皮加工廠」現已閒置不再使用,不再復見過往家家戶戶煮蝦皮、曬蝦皮的場景。

STEP5:蝦皮放進蝦皮鍋烹煮
蝦皮運回處理後需要加鹽煮熟保鮮,首要步驟便需使用到「蝦皮鍋」。傳統上,蝦皮鍋是以木材來製作,後引進不鏽鋼材質搭配燒煤油的燃燒爐。
根據與橋仔村民王水蓮女士的訪談,在她的經驗中通常兩滾後蝦皮便可自鍋中撈起,煮蝦皮用的水留下來可以來醃蝦蛄或雜魚,十分美味。隨著季節更替,同套工具除了煮蝦皮外,亦會用來煮丁香魚。此外,亦發現各家戶都尚存有蝦皮鍋的蹤跡,不過有的閒置在門口,有的則成為金桶用來燒金紙,已不再復見過往家家戶戶煮蝦皮、曬蝦皮的場景。
STEP6:多少蝦皮?多少鹽?-畚箕一裝即知!
畚箕,為竹編製品。主要適用於各類漁貨剷裝與運送,為了增加提拿的便利性,地方漁民會在畚箕兩側加裝竹編提把。為竹篾所編織,其經緯主要呈十字型,且底部為圓弧狀,故無法完整貼齊於地面或使用的檯面上。
在馬祖傳統漁業社會中,地方上有專門編織製作的師傅製作販售,其大小為了增進蝦皮烹煮的作業速度,可承裝的容量約二十五斤左右。地方上除了此種類型的畚箕外,會依據其所盛裝的特定對象,而調整其形態,以利漁獲處理作業順暢,例如用來協助蝦皮烹煮調味的鹽巴畚箕、盛裝紫菜的紫菜畚箕。
漁民在加工漁獲時經常使用,尤其在烹煮蝦皮時,畚箕是相當重要的工具。烹煮蝦皮時常為了趕鮮,會以能加速作業來思考工具的設計。為配合蝦皮鼎可烹煮大小,一鍋蝦皮鼎可煮兩個畚箕容量的鮮蝦皮,約五十斤左右,並在烹煮蝦皮的水中加入兩個鹽畚箕的鹽巴,約五至七斤鹽巴,由此可見,漁民透過畚箕的製作與設計,減少了秤斤論兩的時間。由此比例可煮出鹹蝦皮。鹹蝦皮不僅美觀,也利於保存。鹽巴比例若是減少,所煮出的蝦皮為淡蝦皮,其肉質易萎縮,保存更是不易。照片中的竹畚箕現存於北竿鄉橋仔村的橋仔漁村展示館中。
STEP7:股風生火,加快處理-風爐
風爐,又稱風箱或風櫃,是透過壓縮空氣而產生氣流的裝置,可增加爐灶生火的速度與維持灶內的火侯,為傳統社會家庭中,生火重要的輔助工具之一。為木製的長方體,外有一金屬拉桿。目前藏於北竿橋仔漁村展示館的風箱上蓋已脫落,無法使用。
風爐會依據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格造型,製作者會依照搭配的爐灶大小來決定風爐的尺寸。在馬祖傳統社會中,風爐主要由木工師傅製作販售,有些地方居民也會自行研究製作。
早期馬祖漁獲加工主要在魚灶烹煮,並以煤炭或木炭作為燃料,透過風爐,鼓風生火。不過隨著瓦斯爐與不鏽鋼蝦皮鍋的引進,風爐的使用需求大量降低,現今在地方上已相當罕見。
STEP8:煮畢,加速瀝乾-蝦挑
蝦挑,又稱蝦飯挑,因煮熟的一鍋蝦皮,就像剛米飯煮熟的樣子,因此煮熟的蝦皮又稱蝦飯,稱「蝦飯挑」,是因為主要是用來攪和熱騰騰剛煮熟的蝦飯,或用來將盛在竹別上的蝦飯鬆開,減少蝦飯冷卻的時間,儘快瀝乾。
為竹製品,一端為握把,另一端則將中間去除,留下兩邊細長尾端微尖的部分,以利翻動煮熟的蝦飯。
蝦挑長度可依照個人使用習慣或蝦皮鍋的深度來配合,與其構造型製極為相似的為「柳挑」,不過柳挑主要用來將蝦皮鍋中的帶魚與雜魚等挑除,細長的帶魚會掛在柳挑的一端細長處而被撈起,因此柳挑的兩邊細長處會比蝦挑的來的更長更厚,亦可發現柳挑的整體長度也比蝦挑長。
STEP9:蝦皮曝曬墊-軟捲
軟捲,為竹編製品,是曬製生熟蝦皮時所用,依照個人所需,可編織大小尺寸。為了保有柔軟度,整張軟捲以細薄竹篾編織,呈現Z字型的編紋。為了增強結構,其頭尾兩端由兩支粗竹棍支撐。
使用軟捲時,一人收拉其中一邊的粗竹竿即可操作,且鋪有蝦皮的軟捲可以輕易地捲起,直接倒入籮筐或竹籃中。軟捲是漁家漁獲加工常用的編織品之一,與竹蓆同為曝曬蝦皮時使用。在馬祖的傳統漁業社會中,主要到中國購買或向地方的竹編師傅所購置。編織時,須將竹篾削薄,以增添柔軟度,使其可像草蓆一樣捲起。
相較於竹蓆,軟捲相對柔軟而容易調整,且不受限於曝曬場地的空間大小,因而受漁家的喜愛較常使用。另一差異在於編織製作竹蓆時會有縫隙,在蝦皮曝曬時利於風的穿透,達到風乾的效果,而軟捲的編織製作則無縫隙,整張相對密實,因而漁家在使用軟捲曝曬蝦皮時,傾向日照來使蝦皮乾燥。
曝曬蝦皮時,須將軟捲鋪放在空地上,再將生或煮熟的蝦皮倒入其上。運用笆笌平鋪均勻,減少曝曬時間。一次的曝曬時間約兩到三個小時,期間需適時翻攪蝦皮,早年漁家也會利用假日將蝦皮曝曬於學校操場上。軟捲除了容易捲起存放外,其整體也比竹蓆輕,因此漁家曝曬時若是遇有強風,則需在軟捲四邊壓上大石或是重物,防止軟捲隨風吹走。照片中的軟捲為縮小示意模型,現存於北竿鄉橋仔村的橋仔漁村展示館中。

STEP10:翻動蝦皮,使其曝曬均勻-竹耙
竹耙,又稱笆笌,為梳整蝦皮時所使用之工具。外型與耙草、鐵耙型制相似,整支由竹材製作而成,一根粗空心長竹做為手把握住部分,便於使用者兩手上下握住使力。下方為長竹切割所製的梳型,以利翻動鋪平在地上曝曬的蝦皮,使曝曬均勻與縮短蝦皮曝曬的時間。
為了製作竹耙下方的梳型,會先將長竹端進行加熱,之後切割出竹片纏繞,再用竹條穿繞固定。其直徑約八公分左右的空心長竹,可切割出約七至八支的梳型。同時,為了不破壞蝦皮完整性,竹耙的梳型間隙較為寬鬆,會削成薄片製作成笌梳型處,也因相對較薄、較細,在使用時作為主要的接觸面有較多的摩擦,導致此部位比其他部位脆弱許多。因此製作者在竹片與竹片中間會逐片上下纏繞竹條,以加強其耐用性。
其長度大小配合竹蓆與軟捲的使用面積,握把處長度約為200公分,不但便利使用並可縮短梳整蝦皮的時間。照片中之竹耙現存於北竿鄉橋仔漁村展示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