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柿子乾

臺灣日日新報設有一個「臺日漫畫」專欄,於臺展期間可見針對入選作品之戲筆,詼諧幽默、令人莞爾,作者多半是該報社的漫畫記者國島水馬。此幅漫畫亦是出自水馬之手,調侃的對象是黃靜山的《水牛》(1928)。黃靜山出生於臺南,年少時習得炭精畫技法,對於人像的描摹相當熟稔;這幅第2回臺展入選的作品繪有一隻綁有牽繩的水牛趴坐於地面,形象極為逼真,便是展現了他的寫實功力。然而,這件作品卻被水馬以漫畫比喻為「干柿」,即柿子乾,且形狀與原畫唯妙唯肖,但不同於往左下延伸的牛頭牽繩,干柿蒂頭上的一小截蒂炳則往反方向的右上延伸。除了形狀,或許也因為原畫牛隻肌理的處理上過於細膩,連同褶皺、細毛皆有呈現,才引發水馬有如此的聯想。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柿子乾
  • 創作者
    國島水馬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張哲維、李淑珠
  • 時間資訊
    1928
  • 地點資訊
    臺北
  • 參考資料
    1.〈臺日漫画〉(臺日漫画第8卷336號),《臺灣日日新報》,1928-10-29(版5)。 2.楊佳璇,〈臺南民間肖像畫發展初探〉,《南美館》第12期(2016-1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