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第1回臺展開辦,年僅19的郭雪湖以《松壑飛泉》一作入選東洋畫部,頓時聲名大噪;此畫題名與風格雖帶有古意,卻在空間的經營和物象的描繪上,試圖擺脫臨摹仿古的窠臼,因而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備受矚目。《臺灣日日新報》刊出此畫添賦漢詩之圖版,作者應是該報社漢文部主任魏清德,詩的前兩句提到:「颯爽飛泉松壑秋,白雲間度碧巖頭」,作詩者先是透過情境的描寫構築畫中壯闊的自然景致,並運用「飛泉」、「間度」等詞對應畫面傳達的動態感;後兩句:「不須著個彈琴者,天籟空山運自流」,則指出畫中空山幽谷的描寫本身便已流露出天籟之音,無須藉由一個撫琴的點景人物來表現,這兩句不僅點出此畫與一般傳統文人畫的不同,更明顯有貶低後者、附和臺展審查方針之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