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視雜音於無物揮舞畫筆 蔡雪溪

「畫室巡禮」為日本報紙行之有年的專欄,於各個美術展覽會開始前,訪問藝術家們的創作情形,有助於讓讀者了解畫壇的動向。自1927年起,因應臺展的開辦,《臺灣日日新報》也開闢了屬於臺展的「畫室巡禮」單元,採訪對象有當時頗負盛名的畫家,也有初顧茅廬的畫壇新人。本篇採訪臺籍畫家蔡雪溪,他的畫室兼裱畫店坐落在大稻埕永樂町二丁目的市場旁。採訪當時,蔡雪溪向記者展示作品,其中一幅描繪了松樹與牡丹花,松枝上有白頭鵠,題為《富貴長壽》,具有吉祥寓意;另外一幅是題為《秋山晚鐘》的山水畫,最後還有一幅《竹林七賢》。與李學樵相同,蔡雪溪在當時也是一位備受崇敬的著名畫師。但該回臺展,兩人最後都名落孫山。1927年11月底由宮比會主辦的繪畫落選展,展示了一幅蔡雪溪的《竹林七賢》。經過此次挫敗,蔡雪溪因應臺展重視寫生寫實這點,改變其參加臺展畫作的作畫風格,兩年後(1929年)以《秋之圓山》成功入選臺展。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視雜音於無物揮舞畫筆 蔡雪溪
  • 創作者
    臺灣日日新報社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
  • 時間資訊
    1927
  • 地點資訊
    臺北
  • 參考資料
    1. 〈雜音をよそに繪筆を運ぶ 蔡雪溪氏〉,《臺灣日日新報》,1927-09-21(版5)。 2. 〈宮比會の繪畫展 いよく二十二日から開催 力作が尠く無い〉,《臺灣日日新報》,1927-11-23(夕刊版2)。 3. 邱琳婷,《1927年臺展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前後資料為主》,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1997,頁170-171。 4. 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頁126-13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