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此為審查員鹽月桃甫出品1943年(昭和18年)第六回府展西洋畫部的畫作。畫中描繪的花朵狀似鬱金香,恣意搖曳生長。筆觸延續鹽月一貫的率性用筆,輕快大方。畫家以花莖的曲線切割畫面,表現構圖的趣味性。王白淵將此畫與另一幅出品作〈娘風俗〉一同評論:「鹽月桃甫〈花〉與〈娘風俗〉,雖然先生是成名的大家,又是臺灣美術界公認的大前輩,但是他的作品卻不能令所有的人都接受為權威的作品。誠然,感覺圓熟,手法自由自在,色彩也華麗。然而他的作品確實值得我們徘徊深思,不忍離去嗎?」也就是說王白淵認為鹽月的創作技巧雖已臻成熟,但卻缺乏進一步值得思索之處,王白淵指出:「康德所謂『永遠的孤獨』,是偉大的藝術家應該具備的特質。跨越古今時空的個性,必定有其個人的哲學性,也擁有深邃的寂寞感。米開朗基羅、達文西等所擁有的深層孤獨,和石濤所具有的那種深邃寂寥,我們藝術家可也有嗎?這不是針對鹽月一人而已,而是我對臺灣全體藝術家的不滿意」。由此來看,王白淵對鹽月作品缺乏深刻內涵的批評,是藉此對臺灣美術界的疾呼。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 創作者
    鹽月桃甫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
  • 時間資訊
    1943
  • 地點資訊
    臺灣
  • 展覽名稱
    府展
  • 屆數
    第6回
  • 畫部
    西洋畫部
  • 資格
    審查員
  • 參考資料
    1. 臺灣總督府,《第六回府展圖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 2. 王白淵,〈府展雜感—藝術を生むもの〉,《臺灣文學》,第4卷第1期,(臺北:1943-12),頁10-18。 3. 顏娟英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369-30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