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丘上初秋

此為吉野正明入選1943年(昭和18年)第六回府展西洋畫部的畫作。此畫以遼闊的視角,描繪秋天河谷之間阡陌農田的田園景觀,在吉野於戰後自行出版的畫集(1993)目錄裡,此畫被標示為「50F」畫布尺寸。前景畫有成列的農田景觀,在左右樹林間一路延伸到河岸,河流則以Z字形蜿蜒伸向遠方的綿延山巒間,構圖穩健,層次分明。吉野早年先後師事石川欽一郎及鹽月桃甫,1940年代曾返回日本跟隨活躍二科會的風景畫家服部正一郎(Shoichiro Hattori,1907-1995),此畫簡潔的塊面感與開闊的構圖,顯然與服部的風格更為接近。王白淵評曰:「吉野正明的〈丘上初秋〉,筆觸有特色,表現出初秋的寂靜,但是缺乏秋天的哀傷氣氛」,「寂靜」之感應與畫中不見人影有關,然而王白淵指稱此畫「缺乏秋天的哀傷氣氛」,此觀點或反映東方文學、繪畫傳統中,秋天與悲、愁等傷感情緒相連結導致的直接印象。唐代劉禹錫有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亦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詩句。然而吉野不見得有意援引此傳統,更有可能只是在單純描繪秋高氣爽的景色。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丘上初秋
  • 創作者
    吉野正明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
  • 時間資訊
    1943
  • 地點資訊
    臺灣
  • 展覽名稱
    府展
  • 屆數
    第6回
  • 畫部
    西洋畫部
  • 資格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 參考資料
    1. 臺灣總督府,《第六回府展圖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 2. 王白淵,〈府展雜感—藝術を生むもの〉,《臺灣文學》,第4卷第1期,(臺北:1943-12),頁10-18。 3. 顏娟英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369-307。 4. 吉野正明,《傘壽紀念 吉野正明画集-彩管の步み-》,東京:株式會社ギャラリー每日,1993,頁9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