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鼓浪嶼教會

此為張萬傳入選1939年(昭和14年)第二回府展西洋畫部的畫作。「コロンス」為日語對閩南話的音譯,即鼓浪嶼(Kó͘-lōng-sū)。畫中有兩棟教會建築,一棟位於畫面左側,為不對稱造型的教堂。左側主塔下方入口上標有拉丁字母「ECCLESIA CATHOLICA」(天主教會),推知張萬傳描繪的即是廈門鼓浪嶼天主堂,右側鐘樓尖塔及牆面造型,即與今日留存的教堂外觀十分接近。鼓浪嶼天主堂興建於1917年,也稱耶穌君王堂,由西班牙傳教士馬守仁建成。張萬傳在1930年代後期常赴廈門省親、寫生,更曾在當地廈門美專任教。多種文化交雜的鼓浪嶼,遂成為畫家筆下充滿歐風異國情調的取材地點,如去年畫家便以〈鼓浪嶼風景〉獲得首回府展特選。此畫在展覽期間陳列在西洋畫部第四室。1939年11月3日《臺灣日日新報》(6版)刊登的府展相關評論,山下武夫評曰:「色彩非常突出」,推測此畫同樣以野獸派風格的原色為主基調,藉此凸顯鼓浪嶼建築外貌的多彩繽紛,或是當地炙熱強烈的陽光。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鼓浪嶼教會
  • 創作者
    張萬傳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
  • 時間資訊
    1939
  • 地點資訊
    廈門鼓浪嶼天主堂
  • 展覽名稱
    府展
  • 屆數
    第2回
  • 畫部
    西洋畫部
  • 資格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 參考資料
    1. 臺灣總督府,《第二回府展圖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40。 2. 山下武夫、西尾善積、高田「高+香」(組字:「高」無「口」,下置「香」),〈府展の西洋畫(下)〉,《臺灣日日新報》,1939-11-05(6版)。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