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蘋婆

此為余有鄰入選昭和11年(1936)第10回臺展東洋畫部的畫作。日文「ピンポン」音譯「蘋婆」,為錦葵科植物,產自熱帶及亞熱帶,尤其是亞洲等地的雨林,臺灣產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多作為觀賞用植物,為校園常見植物之一。畫面中,蘋婆的枝葉自右下角向四周延伸,布滿整個畫面,畫家仔細地將葉脈的輪廓加以描繪,並以淺色處理葉子的背面,增添畫面的變化。在畫面右上角的樹枝上,兩隻黑白相交的雀鳥棲息其間,一上一下,似乎正在覓食。此畫當時陳列在東洋畫部第3展覽室,大高文濤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撰文中,將此畫與陳宜讓的《南苑》一同評論:「兩幅在多餘的構圖及單一思考方式上頗為相似。虛而不實的大畫面,不純。春天的樹木,有剪枝的必要」,由此可知兩人的作品皆為大尺幅的創作,但內容過於單薄撐不起大畫面。大型作品在當時有「會場藝術」之稱,即為了迎合展場效果而製作的畫作,在臺府展,甚至帝展,都十分流行。非為創作而創作,或許這就是大高所謂的「不純」。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蘋婆
  • 創作者
    余有鄰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李淑珠
  • 時間資訊
    1936
  • 地點資訊
    臺灣
  • 展覽名稱
    臺展
  • 屆數
    第10回
  • 畫部
    東洋畫部
  • 資格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第十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臺北: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1937 。 2. 大高文濤,〈東洋畫部瞥見〉,《臺灣日日新報》, 1936-10-25(版6)。 3. 大高文濤,〈東洋畫綜覽-請把握時代潮流〉,《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252-25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