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麵包樹

此為柯深州入選昭和11年(1936)第10回臺展東洋畫部的畫作。為一幅描繪麵包樹生長姿態的東洋畫,麵包樹因其果燒烤、煮熟味道與麵包相近而得名。麵包樹原產於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日治時期,臺灣已有麵包樹的蹤跡,被廣為種植。畫中,麵包樹自畫面右方生長,向左延伸枝葉。樹莖枝芽生長的根部已經成熟結果,顆粒狀且凹凸不平的外表是麵包果的特生。在畫面最右端,有一隻禽鳥正低著身子,將頭側著朝上,似乎正在覓食。增添畫面的生氣。樹葉的描寫造型經過簡化,看起來頗為簡約大方,不過《臺灣日日新報》的大高文濤卻評曰:「黃華州、柯深州、黃水文都是花鳥作品,但過早出現形式概念主義」,此處所謂的「過早」,應是指3人畫技未臻成熟之時,就已嘗試形式化、裝飾性的表現手法。柯深州這時仍在呂鐵州的畫塾習畫,此畫是他首次入選臺展的作品,文濤可能認為畫家太早進行造型簡化的探索跟嘗試,缺乏進一步對自然的觀察及描寫。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麵包樹
  • 創作者
    柯深州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
  • 時間資訊
    1936
  • 地點資訊
    臺灣
  • 展覽名稱
    臺展
  • 屆數
    第10回
  • 畫部
    東洋畫部
  • 資格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第十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臺北: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1937 。 2. 大高文濤,〈東洋畫部瞥見〉,《臺灣日日新報》, 1936-10-25(版6)。 3. 大高文濤,〈東洋畫綜覽-請把握時代潮流〉。收錄在顏娟英,〈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252-25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