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舞臺

此為新見棋一郎入選昭和10年(1935)第9回臺展西洋畫部的作品。新舞臺坐落於臺北大稻埕,原名淡水戲館,興建於明治42年(1909)。大正6年(1917)後改名臺灣新舞臺,為戲劇表演的新式劇場,具有中式建築的外觀,後襯繪有龍圖形裝飾山牆的立面。新見早在去年便以《新舞臺》入選前回臺展,兩幅的構圖視角如出一轍。惟去年的作品輪廓清晰、強烈,筆觸也更為粗曠。相較之下此畫色調較灰,明暗的對比不強。宮田彌太郎觀後稱之為:「宛如在薄暮中聽得見淅瀝嘩啦雨水聲的畫」,如宮田所言,整個新舞臺彷彿籠罩在瀰漫的霧雨之中,而劇院外的階梯,有兩名女子步入劇場內,似乎是觀劇的民眾。此畫當時陳列於西洋畫部第5展覽室,宮田評曰「好畫」,並提到「前屋和構成家屋背景的牆壁,分解為二。然而,飄盪著的是支那(中國)音樂」。無論是「淅瀝嘩啦雨水聲」,還是從劇院內傳出的戲曲樂聲,觀者站在此畫前宛如置身現場,感受來自視覺與聽覺的雙重刺激,此即所謂的「追體驗」。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新舞臺
  • 創作者
    新見棋一郎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李淑珠
  • 時間資訊
    1935
  • 地點資訊
    臺北市信義區松壽路3-1號
  • 展覽名稱
    臺展
  • 屆數
    第9回
  • 畫部
    西洋畫部
  • 資格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第九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臺北: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1935。 2. 宮田彌太郎,〈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東洋画家の観た西洋画の印象〉,《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版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