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根部

此為於保義彥入選昭和10年(1935)第9回臺展西洋畫部的作品。此畫取景十分特別,從較低的作畫視角描繪樹木根部及四周低矮植物的生長情況。畫中的地平線呈傾斜狀,似乎位於山中的斜坡,許多植物生長其間,中景有數根形似玉蜀黍的植物。左側另有心形寬葉的植物攀附在地面上,狀似芋頭葉,葉子底下有許多深色團塊。根據1935年《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可知此畫的尺幅為25號,畫家在接受訪問時坦言:「並不是去哪裡寫生--我是用頭腦作畫的」,可知並非實景描繪創作。此畫當時陳列於西洋畫部第5展覽室,宮田彌太郎觀後評曰:「於保義彥的《根部》,意圖表現的主題很有意思,鮮麗的色調是生命的吶喊」,既對如此特異的取材及主題頗為肯定,也指出其用色鮮艷,富生命感。臺日報該篇訪問報導,亦介紹義彥是臺北高等學校學生,讀尋常科時,便跟從鹽月桃甫習畫。此畫的鮮豔色彩,或許來自鹽月的影響。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根部
  • 創作者
    於保義彥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
  • 時間資訊
    1935
  • 地點資訊
    臺灣
  • 展覽名稱
    臺展
  • 屆數
    第9回
  • 畫部
    西洋畫部
  • 資格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第九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臺北: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1935。 2. 宮田彌太郎,〈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東洋画家の観た西洋画の印象〉,《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版6)。 3. 〈臺展初入選の人たちの喜び〉,《臺灣日日新報》,1935-10-22(版9)。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