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夏之街

此為1934年(昭和9年)第八回臺展西洋畫部的謝國鏞入選作,描繪某處大街上行人走動的景象。街道兩側可見傳統木造有斗拱結構的房舍,以及附騎樓與立面山牆裝飾的新式街屋。畫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位於畫面左側成排的人力車。人力車又稱黃包車,泛見於中國、臺灣各地,尤其在火車站、圓環一帶可見這種成排停靠、等待客人的人力車。謝國鏞出生臺南,曾前往中國廈門就讀美術學校,對街上停靠一排人力車的景觀應不陌生。值得一提的是,謝國鏞以厚重的筆觸塗抹建築與地面,運用重疊技法描繪明亮的街道,行人在強烈的日照下呈現剪影般的模糊形象,呼應題名「夏之街」所提示的盛夏景色。落款「K Y S.1934」位於畫作右下角,推測是「國鏞謝」(Kokuyo Sha)的日語讀音縮寫。1934年10月23日《臺灣日日新報》(7版)的臺展入選報導,謝國鏞受訪時表示,自己是為了表現「熱帶地的街道特色」。謝國鏞的主張呼應了當時臺灣官展重視地方色的風氣。

基本資訊

  • 名稱原文
    夏之街
  • 創作者
    謝國鏞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撰寫者
    劉錡豫
  • 時間資訊
    1934
  • 地點資訊
    臺灣
  • 展覽名稱
    臺展
  • 屆數
    第8回
  • 畫部
    西洋畫部
  • 資格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第八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5。 2. 〈臺南市の四君〉,《臺灣日日新報》,1934-10-23(7版)。 3. 〈第八囘臺展入選目錄〉,《臺灣教育》,第388期,(臺北:1934-11),頁47-5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