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油滴漆瓶

遠古時代夾紵的製作方式,是先以漆灰塑造成形,後用麻布或纖維粗實之布匹,裱糊在漆灰製的器胎上,接著一層層髹漆,乾硬後即可見到原來的造型。再更進一步的發展,便是脫胎漆器的問世,據稱是在清初乾隆年間,由福建福州的漆藝家沈昭安所發明,脫胎漆器與漆塑的製作頗為類似,也是一種雕塑技術的應用。此作品為棉布與生漆層層結合成了堅硬輕巧的胎體,再施以彰髹裝飾,作者想呈現漆器天然素雅的一面,瓶身以黑為底色,加上金蔥為裝飾,看來恰好適宜,充滿了抽象的美感,使人觀來由生敬佩與讚嘆之情。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廖勝文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2002
  • 全集/系列名
    臺中縣藝術工作者藝文資源
  • 相關地點
    不詳
  • 地點名稱
    大甲
  • 緯度
    24.3788233
  • 經度
    120.648750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