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植物生態:茶為多年生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從一、二尺至十尺,多分枝。葉互生,為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革質,鋸齒緣,主脈清晰,葉長約4-6公分,寬約2-4公分。花白色,腋生,花後結實,蒴果扁圓,初為綠色,熟時為黑褐色。;文獻集解:茶為國人最重要的傳統飲料,飲茶之習,由來已久,北魏《齊民要術》即引《爾雅》之言曰:「檟、苦茶,郭樸注云: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茜,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茶。」             明代《本草綱目》對茶的敘述非常深入,李時珍博引前人之言曰「頌曰:今閩、浙、蜀、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通謂之茶,春中始生嫩葉,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飲,與古所食,殊不同也。陸羽茶經云:茶者南方嘉木,自一尺二尺至數十尺……木如瓜蘆,葉如巵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藝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陽岸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者上,舒者認,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於爛石之間,長四、五寸,若蕨之始抽,凌露采之。茶之芽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於枝顛采之,采得蒸焙封乾,有千類萬狀也……。」    台灣早期志書對茶的描述皆簡略,《諸羅縣志》曰「茶經:茶者南方嘉木,北路無種者,水沙連山中有一種,味別能消暑瘴,武彝、松蘿諸品皆至自內地。」另《台灣通史》曰:「包種茶,葉細味清,出口甚多。烏龍茶,葉大味濃,出口甚多。」趙豐先生在《紡織與礦治志》一書的古代染料植物中列有茶葉項目。目前日本與逸國傳統染織工藝品中也都仍有使用茶葉染色的情形。茶葉目前在國內栽培甚多,材料來源不虞匱乏。;染材用量:150%;染色布樣:蠶絲;染媒:無媒染;日曬堅牢度:5;水洗堅牢度:3;

基本資訊

  • 替代主題
    染材名稱:紅茶;學名:Camelliasinensis(L.)Ktzel;科屬名:山茶科山茶屬;別名:茗、茶樹、小葉種茶、山茶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編織藝術數位學習中心
  • 相關地點
    台灣 諸羅縣 水沙連 日本
  • 地點名稱
    南山
  • 緯度
    24.7994
  • 經度
    121.15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