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匏子

白匏子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植物生態:白匏子為半落葉性之中型喬木,多生長於乾燥的向陽坡,或成片長於伐採跡地或崩塌地。幼嫩枝葉被黃褐色星狀毛,葉互生,具長柄,柄長約10-15公分,葉片卵形、三角形或荾形,長約10-20公分,先端尖,全緣或二淺裂或僅一側淺裂,葉背密生白色或黃褐色短絨毛,葉片下垂,易翻轉與擺動。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被黃褐色茸毛,花期約為9-11月。蒴果為扁球狀三稜形,內有種子三粒,外被黃褐色絨毛及粗刺。;文獻集解:白匏子是台灣一千公尺以下的闊葉林中族群非常龐大的常見植物,尤其是廢耕的山地與經伐休過的跡地及崩塌地,更常成片的生長。由於它的木質鬆軟,不耐久用,所以向來都任其自生自滅而未加以利用。                    它的根和葉可入藥,《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4》記載「根有清熱、利濕、消瘀、舒肝、收斂之效。……葉有清熱、利濕、收斂、止血、解毒、止痛之效。……」該書同時還列有十多種方劑。   過去,我們並未發現有關白匏子用於染色的先例,但由於同為野桐屬的野桐和粗糠柴皆為良好染材,所以我們推斷為數眾多的白匏子可能也具有很多相同的色素成份,乃進行染色試驗,沒想到第一回試染,就染出了一系列的褐色,而且色素的濃度也很不錯。;採集季節:七月;染材用量:500%;染色布樣:棉布;染媒:醋酸鐵;日曬堅牢度:5;水洗堅牢度:4;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編織藝術數位學習中心
相關地點
台灣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