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桃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植物生態:桃為多年生落葉性小喬木,株高約3-5公尺,樹皮灰色,老幹常見片片剝落痕跡,小枝則光滑。葉互生,葉片狹長,為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尖長,基部楔形,鋸齒或細鋸齒緣,葉長約8-15公分。花先葉開放,粉紅色、黃白色或乳白色,萼及花瓣各5片,具短花梗。核果歪球形,尾端凸尖,熟時顏色鮮麗,有黃白或黃紅者,果肉多汁甜美;文獻集解:自古以來,桃即為先民栽種的重要果樹,遠在《詩經》時代,庶民間即常以桃樹作喻,以桃花擬人,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何彼恇穠矣?華如桃李。」、「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等等,這說明早在三千年前,桃即為先民所珍視。               北魏賈思勰所撰的《齊民要術》中,記錄著桃的許多不同名稱,如「旄桃、榹桃、山桃、冬桃、秋白桃、襄桃、秋赤桃、句鼻桃、核桃、櫻桃、緗桃、霜桃、金城梳胡桃、綺帶桃、合桃、紫文桃」等等,看來有些雖有桃名,卻未必是我們所認知的桃。同時對於種桃法及桃醋作法也有詳細說明,此外,對於桃性也有深刻描繪,如「桃性易種難栽,若離本土,率多死。」、「桃性皮急,四年以上宜以刀豎劙其皮,不劙者皮急則死。七、八年便老,老則子細,十年則死,是以宜歲歲常種之。」   唐代,文人也屢屢以桃入詩,如白居易在【長科歌】中有「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張旭在【桃花谿】中有「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谿何處邊」、王維在【桃源行】中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王昌齡有「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等名句,顯然在唐人眼中,桃花依然是嬌美的象徵。          明代李時珍在《天工開物》中綜合了各家看法,對桃有更深入的記述,僅是桃品,即羅列眾多,「桃品甚多,易於栽種,且早結實,五年宜以刀劙其皮,出其脂液,則多延數年。其花有紅紫、白千葉二色之殊,其實有紅桃、緋桃、碧桃、緗桃、白烏桃、金桃、銀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也。有綿桃、油桃、御桃、方桃、匾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時名者也。並可供食,惟山中毛桃,即爾雅所謂榹桃者,小而多毛,核黏味惡,其仁充滿多脂,可入藥用,蓋外不足者,內有餘也。……」此外對桃實、核仁、桃毛、桃梟、桃花、桃葉、桃莖、桃白皮、桃膠、桃符、桃橛等不同部位的醫藥功能,都有深入的分疏。                清道光十六年刊本《彰化縣誌》中對桃有如下的記述:「花中紅紫之殊,品有甘苦之異,春生夏熟,江文通頌:惟園有實,惟山有叢,丹蘤擎露紫繞風。」歷來文獻對桃的記述雖多,卻未見其在染色上的利用。雖然如此,卻不能否定桃可以用來染色的事實。;採集季節:七月;染材用量:300%;染色布樣:蠶絲;染媒:石灰;日曬堅牢度:3;水洗堅牢度:3;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編織藝術數位學習中心
相關地點
彰化縣
地點名稱
桃源/桃源
緯度
23.6015/23.1597
經度
120.595/120.766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