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態:九芎為落葉性之喬木,樹幹外皮具剝落性,故枝幹皆光滑,嫩枝、葉、花序皆有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具短柄,葉片呈橢圓形或卵形,覺端尖銳,基部鈍或圓,全緣,葉長約3-9公分,寬約2-4公分。花序為圓錐花序,頂生,花密生,淡黃色,花瓣5-6枚,呈縐縮狀。蒴果長橢圓形,熟時為褐色,種子小而具狹翼。;文獻集解:九芎樹最明顯的特徵就在於它光滑的樹皮,日本人稱九芎「猿滑」,意思是連猿猴也會從樹上滑跌下來,九芎又名九荊,、拘那花、苞飯花,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有「拘那花,山中小兒取其花苞食之,味淡微苦,有清香,故名苞飯花。」 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的《台灣府志》記有「九芎,燒柴之最者,村落草屋用為豎柱。」在《台灣府葛瑪蘭廳志.物產》則記「炭:內山掘窯,砍木燒之,以石楠、九荊木為佳,他木次之。」這說明了台灣早期使用九芎主要是為燒柴、燒炭及構屋立柱之用。;採集季節:七月;染材用量:750%;染色布樣:棉布;染媒:醋酸鐵;日曬堅牢度:5;水洗堅牢度:3;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