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構樹

構樹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植物生態:構樹為落葉性之中喬木或小喬木,小枝密生短毛,莖葉含乳汁,皆被長毛。葉互生,葉柄長3-10公分,葉片為心狀卵形,先端銳尖,粗鋸齒緣,紙質,幼葉呈3-5深裂。雌雄異株,初夏開花,雄花為腋生之葇荑花序,呈圓柱形,雌花為球形的頭狀花序,果實為球形聚合果,直徑約2公分,夏末成熟,熟時各小果迸開,呈現橙紅色。;文獻集解:構樹古稱「穀」、「楮」,《詩經小雅鶴鳴》有「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穀」之句,意思是那園中有高大的檀樹,檀樹下也有較低矮的構樹。檀與構在此被比喻為人才,但是當時究竟如何運用構樹呢?卻沒有進一步說明,北魏《齊民要術》一書對種穀楮有進一步的記載「楮宜澗谷種之,地欲極良,……三年便中斫,斫法十二月為上,四月次之,每歲正月常放火燒,二月中間斸去惡根,移栽者二月薪之,亦三年一斫,指地賣喜省工而利少,煮剝賣皮者雖勞而利大,自能造紙其利又多,種三十畝者,歲斫十畝,三年一徧,歲收絹百疋。」從此我們知道北魏時代種楮是為造紙。楮皮向為造紙主要原料,棉紙又稱楮皮紙,自然非以棉花造紙,而是取其「纖維潔白如棉」之意。      明代《本草綱目》對楮的解說更多,「穀音媾,作構,亦構桑:時珍曰:楮本作桷,其皮可績為紵,故也,楚人呼乳為穀,其皮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弘景曰:此即今構樹也,南人呼穀紙,亦為楮紙,武陵人作穀皮衣,甚堅好,恭曰:此有二種,一種皮有斑花文,謂之斑穀,今人用皮為冠者,一種皮白無花,枝葉大相類,但取其葉似葡萄葉,作瓣而有子者為佳,其實初夏生,大如彈丸,青綠色,至六七月漸深紅色,乃成熟,八九月采,水浸去皮穰,取中子,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穀田久廢必生構,……江南人績其皮以為布,又搗以為紙,長數丈,光澤甚好,又食其嫩芽,以為菜茄,今楮紙用之最博,楮布不見有之,醫方但貴楮實,餘亦稀用。……」從此,我們知道楮的作用更多,樹皮可績為布、可造紙、可作冠帽,果實可作藥用,嫩芽可作蔬菜。此外,葉、莖、樹白皮、白汁等皆可入藥。                 清康熙五十六年所修之《諸羅縣志》在「木之屬」中有如下的敘述「楮,台名鹿子草,以鹿嗜其枝葉也,別名穀,爾雅:穀,楮也,皮可造紙,晉書王羲之制窮萬穀之皮,廣州記:蠻彝取穀皮熟搥為揭裏市,鋪以擬氈。」《台灣通史》也記有「楮俗稱鹿好樹,以鹿好食之,皮以製紙。」     古來至此,仍未見有用於染色者。直至民國三十六年孟心如所著的《植物色素》一書中,才有關於染楮(Broussonetiatinctoria)的記載,但台灣似乎並無同種植物,所以只能以族群龐大且為同屬的構樹試之,得到的結果雖未臻理想,但還算差強人意。;採集季節:六月;染材用量:300%;染色布樣:棉布;染媒:醋酸鋁;日曬堅牢度:4;水洗堅牢度:2;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編織藝術數位學習中心
相關地點
諸羅縣 廣州 台灣
地點名稱
武陵/武陵
緯度
22.9711/24.3488
經度
121.118/121.32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