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態: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莖高約30-100公分,莖為方形,多分枝。莖對生,單葉或三出複葉,具葉柄,柄上生絹毛,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鋸齒緣或深裂,側小葉無柄,基部歪斜,長約4-8公分,頂小葉葉柄約2.5公分,葉片較側葉長。頭狀花序,有長梗,舌狀花為白色,約4-7枚,筒狀花為黃色,聚生在中央。黑色瘦果線形,四稜,質硬,先端的宿存萼具有倒鉤剌,藉以附著在動物或人身上散播種子。;文獻集解:鬼針草為台灣最常見的野生雜草,只要在中海拔以下,路邊、空地、荒溪、河岸、果園等地,到處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這種分布廣泛而生命另強韌的雜草,其實還具有不少功用,全株除了可以當藥材之外,還可以煮成清涼飲料,同時幼嫩的莖葉也可以當野菜食用。 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謂「鬼鍼草,生池畔,方莖,葉有椏子,作釵腳,著人衣如針,北人謂之鬼針,南人謂之鬼釵。」 《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1》書中,記載鬼針草的成份為「全草含生物鹼、黃酮苷、鞣質。莖葉含揮發油、膽鹼、苦味質。」在效用上記載「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效。治瘧疾、腹瀉、痢疾、肝病、急生賢炎、胃痛、腸廱、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闌尾炎。」可見一般農人厭煩不已的鬼針草,在醫藥上還具有不少的用途。;採集季節:七月;染材用量:700%;染色布樣:蠶絲;染媒:醋酸鋁;日曬堅牢度:4;水洗堅牢度:1;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