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態:檳榔為常綠性喬木,單幹通直不分枝,高可達30公尺,灰褐色,葉柄脫落後在幹上留不明顯環紋。葉叢生於幹端,羽狀複葉,葉柄截面呈三稜葉鞘包成圓筒狀,小葉細長而呈披針形,光滑無毛,長約30至60公分。花單性,雌雄同株,肉穗花序,著生在葉叢下的環節上,總花梗粗而短,小花梗較細長,花序上部生雄花,下部生雌花;雄花形小,具六枚雄蕊;雌花較大,長一公分多,內具三花柱,花色明黃,散發著濃郁的芳香,果實為堅果,橢圓形,長約4至5公分,基部有宿存花萼,初為綠色,熟時轉至黃橙,中年開花,春夏尤盛。;文獻集解:國人嚼食檳榔及以檳榔入藥由來已久,晉代《南方草木狀》即對檳榔有深刻的描述「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調直亭亭,千萬若一,森秀無柯,頂端有葉,葉似甘蕉,條派開破,仰望眇眇,如插叢蕉於竹稍,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繫數房,房綴數十實,實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禦衛其實也,味苦澀……,以扶留藤,古賁灰並食,則滑美下氣消穀。出林吧,彼人以為貴,婚族客必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一名賓門藥餞。」爾後許多文獻似乎多在轉述其中文句或觀點。 而明代《本草綱目》則在品種及其藥效中多所著墨,「……此有三、四種,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味澀,……小而味甘者名山檳榔,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猪檳榔,最小者名納子,雷氏言尖長而有紋者名檳,圓大而矮者榔,榔力大而檳力小……。」其主要治療項目為:「消腹脹,除痰澼,敷瘡生肌肉止痛,破除中氣、下水腫,除一切風,下一切氣,療瘧,禦瘴。」等項。 台灣早期志書中也屢有檳榔記載,清道光本《彰化縣志》中說「樹直無枝高三四丈,皮類青銅,節似筠竹,葉皆上豎,臨風旖旎,葉脫一片,內現一苞,數日苞綻即開,花淡黃白,朵朵連珠,香芬襲人,實附花下,形圓而光,宛若棗形,一檖數百粒。秋末採食,至三、四月乃盡,和荖藤葉夾灰食之,能醉人,可袪瘴,五六月以熏乾者繼之。」同治十年本的《淡水廳志》有更詳細的說明,它所補充的主要重點在「向陽曰檳榔,向陰曰大腹」、「粵人俟成熟取子而食,而台人於未熟食其青皮」、「中心水少許……剖視其實,與雞心無異」、「色青者為雄,味厚,黑臍者為雌,味薄」、「蠣房灰用孩兒茶或柑仔蜜染紅,合扶留藤食之……扶留藤一名荖藤……。」《台灣通史‧風俗志》載有「檳榔可癖瘴,故台人多喜食之,親友往來,以此相贈,檳榔子色青如棗,部之為二,和以簍葉石灰,啖之微辛,既而回甘,久則齒黑……。」上述皆說明了台人喜食檳榔由來已久,早已成為禮尚習俗的一部分。檳榔子在我國用以染色不知始於何時?然而日本在鎌倉時代己有使用記錄,《當世染物鑑》、《鄙事記》等書中有「檳榔子染之記載,當時檳榔子主要是和石榴、五倍子等物合用,並以藍靛打底,加上鐵媒染後可得到黑色。;採集季節:一月;染材用量:400%;染色布樣:棉布;染媒:石灰;日曬堅牢度:3;水洗堅牢度: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