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反共復國年代布袋戲的道具車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小籠」,而以「布袋戲」最為大家所熟知。「布袋戲」是以手掌操弄戲偶,故亦稱為「掌中戲」;稱「小籠」是為了有別於大籠的「人戲」;稱「布袋戲」是從戲偶的形狀、戲台的造型、裝戲偶的工具和演戲時盛裝戲偶的袋子而得名。台灣布袋戲雖由閩南泉州、漳州移民移入,但經過幾十年演師大量加入各種元素,已發展出台灣特色。早期台灣布袋戲雖歷經社會演變,也能充分發展出一套生存模式。圖中布袋戲車掛上國父和蔣公像,十足反應出「反共抗俄布袋戲」的時代背景。在40年代的戲棚車大部分還是使用牛車。後來逐漸改用三輪摩托車和小貨車。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雙福/大籠/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5405/23.46/22.626761
  • 經度
    120.434/120.605/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