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安平小砲台

東征集謂:『台賊多自內生,鮮由外至』,故台灣之兵備,在防範內憂多餘外患。台灣歸入漢朝版圖之初,在台江外之鹿耳門,更有老式砲台一座,至康熙末年已失修頹廢。朱一貴之亂後,閩浙總督命台灣總兵在鹿耳門設計新砲台,但總兵以鹿耳門其港暗礁淺沙之天險為由,拒之。不料,道光3(1823)年7月大雷雨,鹿耳門內海淤沙成陸地,以往之暗礁淺沙之天險,頓成坦途。翌年3月,台灣鎮總兵觀喜、分巡台灣兵備道方傳穟、台灣知府鄧傳安會同奏請籌建鹿耳門砲台,部議不採。道光20(1840)年鴉片戰爭,傳夷匪犯境之警,分群台灣兵備道姚瑩會同台灣總兵奏請在台灣17口設防,其中在安平新設砲台4座,安平小砲台為其中之一,另一為四草砲台,兩者面向台江內海,互為犄角。此砲台現位於台南市安平路與湖內二街夾角,為三級古蹟。目前安置砲台內之砲為仿造品。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湖內/湖內/雙福/台一/平路/安平小砲台/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鹿耳門
  • 緯度
    22.9085/22.9616/23.5405/24.9703/23.5618/22.999489/22.626761/23.081216
  • 經度
    120.211/120.472/120.434/121.115/120.594/120.158533/120.286873/120.13301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