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鹽山盛況

事實上,鹽在台灣歷史上是相當曲折的。在明鄭時期,製鹽法有煎熬鹽和天日鹽(用陽光曝曬,採自由製販,政府不課稅賦)。清初採官督商銷,徵鹽課;至1726年改採官運官銷時,鹽埕共四場,採曬鹽,共2744格(每格一丈四方),曬丁335人,年產9萬至11萬石。其後鹽務政策一再變更,至1888年,鹽務改隸台灣巡撫,在台北設全台鹽務總局,台南設分局,全台鹽場及鹽館之督辦分屬南北兩地,北部由布政使、南部由台灣道職掌,鹽場分台南五場(官督)及台北2廠(官辦);總局下設鹽館,司鹽之出入、貯藏、販賣。全台為一行鹽地界,外鹽不准入台,台鹽不准出台;後因產量不足,乃輸入福建鹽,稱『唐鹽』。當時官鹽承銷要徵收鹽課及鹽厘,每90斤鹽課徵銀一圓,附加鹽厘200文。日治時期之初,廢除專賣,改自由買賣,因生弊端於1899年公佈台灣食鹽專賣規則,由辜顯榮擔任組合長的『官鹽承銷組合』,負責全台銷售,真是賺翻了。台灣鹽業已於民國91年劃下休止符。圖中那人挑著水車,要移往別坵鹽田使用。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雙福/鹽田/鹽埕/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5405/22.8341/22.7873/22.626761
  • 經度
    120.434/120.21/120.247/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