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牧羊人

日治時期的畜牧產業重點,在牛(水牛、黃牛及日本和牛)及豬的生產,主要著眼於食用及軍需之皮革,而較不重視山羊的生產。在太平洋戰爭之前,豬的頭數達180餘萬頭,但戰時因飼料輸入困難,減至不足100萬頭,肥盈率亦顯著下降,宰殺適合期則長達2年,故自1941年起實施豬肉配給統制規則。牛隻方面,1939年根據畜產增殖計畫,輸入改良和牛,預計至1948年恢復太平洋戰爭前的每頭牛負擔耕地2甲4分4厘之比率,但至1945年9月,水黃牛只有32萬多頭,羊也只有62970頭。可能受到日治時期畜產政策的影響,光復後,台灣人也不重視羊的培育和飼養,所以牧羊僅成為部份農家的副業。圖為高雄縣田寮、燕巢、阿蓮一帶屬惡地質,不適耕作,除當地民眾開墾部分種植耐旱作物外,一般以牧羊為主。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雙福/月世界/阿蓮/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5405/22.8851/22.8791/22.626761
  • 經度
    120.434/120.388/120.331/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