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耙土

農田在插秧之前,要用犁翻土,一來鬆土,二來増加土壤中肥力,同時也利用日光消毒。然後引水淹田,再用耙仔將土塊耙鬆、耙平,以利插秧。在50年代末,有輿論主張放棄小農制度,仿效美國之大農制度,廢除田埂將農田合併為大規模農場,以利機械化耕作。但60代卻有美國的研究指出,在「超(後)工業時代」的農業,應以中國的農業為典範。他們指出:機械化耕作屬於深耕,造成土壤和肥力流失;大農場又需超抽地下水灌溉。雙重作用下,造成加州之沙漠化(dustbowl)。加以作物單一化,一遇蟲害就血本無歸。他們認為,中國的淺耕是保持地力的良方,加以有田埂,使土壤不致流失;利用渠圳灌溉並採輪灌,不致浪費水資源;此外作物採輪作、間作、裏作之法,不管在蟲害或天候不正常情況下,都不致造成血本無歸。旨哉斯言。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雙福/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5405/22.626761
  • 經度
    120.434/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