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手推式繒網

圖中的手推式繒網,都用於淺灘捕魚。推桿末端兩側的粗竹桶可產生浮力,使繒網不致擱淺,而剷進沙灘。台灣四面環海,但早期水產業並不發達,到日治時期,積極獎勵水產業,諸如開闢漁場,建設漁港,補助建造漁船,補助改善漁業設施,補助漁業組合,獎勵日本漁民的移民台灣。但從當時漁船數的比較可知,在1941年蒸汽船8艘,發動機船1498艘,動力船4291艘,竹筏7200艘;至1943年,蒸汽船8艘,發動機船1427艘,動力船5581艘,竹筏8886艘,仍以竹筏最多。這說明,所有獎勵,補助的對象是日本漁民和日本漁業公司;多數台灣漁民還是靠傳統的漁業方式維生。到二戰末期,因盟軍的空襲,漁產銳減,日本政府於是對新鮮魚貨及鹽乾魚類一律採取配給統制措施。當時很多民眾只好到黑市(當時稱yami)買漁民用竹筏,繒筏及手推式繒網及魚塭捕來的魚。所以圖中不起眼的捕魚工具,在戰爭時期及光復初期,幫助了不少漁民和民眾。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雙福/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5405/22.626761
  • 經度
    120.434/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