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南鹽田風光

遠方有一堆堆白色的鹽山。右方為汲取海水之水車,亦稱龍骨車,左下方簍內為粗鹽。台灣因四面環海,氣候最適製鹽,故平埔族早知曬鹽,明末漢人移民也如法製鹽。但以往煎鹽苦澀難吃。康熙4(1665)年,鄭氏諮議參軍陳永華乃倡議在瀨口地方修築坵埕(即鹽埕),潑海水為滷,曝曬作鹽。至清朝亦承襲鄭制,製鹽及販鹽皆委由民辦,而徵收一定鹽課,即所謂官督商銷。明末沈光文之『平台灣序』說:『打鼓澳,能生三倍之財,曝海水以為鹽,燻山材而為炭。』由此可知高雄瀨南鹽場起源之早。到日治後1899年及光復後,鹽皆屬專賣,運鹽途中,也都有鹽警(派駐鹽場之保警)押運,以防偷鹽。民國66年廢除鹽警;2004年1月廢除鹽品專賣。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雙福/鹽田/鹽埕/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5405/22.8341/22.7873/22.626761
  • 經度
    120.434/120.21/120.247/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