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踩水車

圖為踩水車汲取海水至鹽田曝曬成鹽。清朝統治台灣之初,鹽制仍沿鄭氏舊制,但因鹽場販戶間自行競曬爭賣,鹽價失衡,窮人苦不堪言,於是在1726(雍正4年)照大陸通制,改設官鹽,歸台灣管理,府治設鹽館一所,盡數收買製鹽,貯於官庫,廳縣之販戶赴館領取鹽引(執照),方可承辦運賣,即所謂官運商銷。各處銷鹽按人口指定數量,俾能調節鹽價。當時鹽埕限四場,即洲南、洲北、瀨南(現高雄市)、瀨北;其他各地不准曬鹽,否則以私鹽論處。據台灣志略:四場之鹽埕共2744格(每格1丈平方之鹽田),曬丁335名,四場年收9萬、10萬、11萬石不等。瀨南所出之鹽,粒碎色黑,遜於他場。尋於1756(乾隆21)年於鳳山縣仁壽里増設瀨東、瀨西二場。當時引海水入鹽田,即使用水車。可見水車之使用,歷史甚久遠,既用於鹽田,亦用於農田。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鳳山/雙福/鹽田/鹽埕/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2.6251/23.5405/22.8341/22.7873/22.626761
  • 經度
    120.357/120.434/120.21/120.247/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