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浸泡黃麻皮

黃麻又稱苦麻,通常在七月收成。早期人們採下黃麻嫩葉,經過撿、搓、揉、洗四個步驟後,煮出消暑的「麻薏」。種黃麻的目的在採黃麻皮做麻繩和織帆布。七月黃麻成熟,砍下來之後,抽皮、浸水,再洗去外皮,放在太陽底下晒乾,這些黃麻纖維就拿來編繩索、編麻布袋。圖為抽皮後晒黃麻桿的情形。鄉下在紙張缺乏的4、50年代,黃麻桿用來代替廁所的草紙。但在日治時期黃麻屬特用作物的獎勵事業之一,作為軍需物資的帆布、繩索之重要原料,在1902年黃麻種植面積僅1,147甲,產量1,564,878斤,在獎勵之下,至1942年種植面積達11,022.64甲,產量達12,400,978斤,價值2,628,706日圓。圖為一排黃麻和女工浸泡黃麻皮的情形。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雙福/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5405/22.626761
  • 經度
    120.434/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