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鄉村擺渡

台灣中央山脈高山峻嶺,水流湍急,河川密布,往來行旅不便。在清朝為解決行的不便,便在往來較密的河川孔道設官渡,抽取渡稅。因受詬病,乃改採民渡,但船伕需索無度,甚至謀財害命。因而在道光16(1826)年淡水同知婁雲倡設「義渡」,在其轄地內,因時(以水勢大小之月份)、因地(行舟之難易)、因船筏之大小,設定每個船夫不同之日給工食錢、年額錢及年給修船繩索費用。其經費來源一面以置產收租支付,一面聚集善心士紳行郊人等捐款,以充義渡經費。因此舉嘉惠民眾,甚得好評,故各地競相仿效,例如鳳山縣采訪冊所載,二層行溪的義渡。鳳山知縣李淦更設義渡達12處之多。日治後因橋樑的興建,義渡之舉,乃告結束。圖為50年代在偏僻農村地區還存在的渡筏。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惠民/鳳山/雙福/二層行/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淡水
  • 緯度
    23.8056/22.6251/23.5405/22.9185/22.626761/25.1895736
  • 經度
    120.633/120.357/120.434/120.226/120.286873/121.457044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