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耕耘機渡河

清律中規定,津渡之處,凡可造橋而不造,可置渡船而不置者,應受官司制裁。但地方官署基於安全的考量,認為溪河可限制戎馬之足,可防械鬥,可驗匪蹤,故放任不管,行旅往來都不便,法律成為具文。鳳山縣志的規制志關於橋樑中說:邑不產石,運載維艱,故少綿亙之長橋,惟架木或編竹為之,然土鬆,水漲時不能久固。在有船筏之渡頭,皆屬官營,須徵渡稅;至乾隆3(1738)年才改歸民營,取消渡稅。然船夫往往貪婪,為逞私慾,需索無度,又成弊端。所以後來政府有義渡之舉,使人人稱便。由此可見,台灣渡河史之曲折。圖為水淺處,牛車可渡河,耕耘機就由牛車載運過河。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鳳山/雙福/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2.6251/23.5405/22.626761
  • 經度
    120.357/120.434/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