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一般稱落葬或落壙,埋葬靈柩之意。在發引或稱出殯、出山前,都要請地理師選好埋葬地點、方位和日期,然後請『土公(專業埋葬、撿骨、洗骨者)』事先挖好墓穴。當靈柩到達墓地後,先取下棺罩,男眷站棺右,女在左,燒香拜別,『魂帛(高1尺、寬3吋,以厚紙做成劍狀的臨時牌位或稱神主牌,上書名諱,死亡年月日及孝男奉祀等字樣)』置於墳前桌上,在道士或和尚念經,及放栓(在棺木一側靠底部處預先穿一孔並自內塞上木栓,下葬時自外將木栓敲入,使棺內通氣,加速屍體腐化)後,將棺木緩緩放下,調整好方位後,放入魂帛,由孝男持鍬鏟土撒向棺木,然後才由土公覆土。其後,以三牲或五牲分別祭土地公(稱祀后土)和往生者(孝墓)。祀后土須請秀才或舉人等有名望的人為之;然後是『點主』,由好命人、學者、官員擔任點主官,在木製的新牌位上點上朱砂,點主除使靈魂安住牌位外,亦在祈求子孫的好運。最後是『返主(音反主)』,將牌位送回家安靈。葬後7日內巡山,或併同墳墓完工後祭墳,稱『完墳』。至此喪禮才告完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