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紙之由來,相傳唐時,魏徵殺龍王,唐太宗為之氣絕,魂遊冥府時,見建立唐朝時,被掃蕩之匪賊草寇眾靈啼哭,乃啟陰間一金庫,將金子贈與眾靈,以為功德。太宗目擊陰間輪迴之慘狀,更誓言還魂陽間後,將為渠等超度。不久甦醒還魂陽間,乃大赦天下,因陰間通用之貨幣為金、銀紙,乃集眾趕製金、銀紙錢,並延高僧舉行法會,焚燒金、銀紙錢。另有一說,發明紙的蔡倫為增加紙張的銷路,與妻共謀,由妻詐死,焚燒金、銀紙錢,求神庇佑,其妻果然『復活』,乃以此大肆宣揚燒金紙之功德;一時燒金紙風氣熾盛。金、銀紙顧名思義,一種用金色錫箔、另一種用銀色錫箔,貼在竹漿製成的粗紙(或稱土紙)上,前者用於吉事和神明;後者用於除魔清祓,及用於亡者之喪事;然若將孤魂當作神明祭拜,如有應公、十八王公等,仍須使用金紙。早期金紙種類甚多,有頂極、太極金、天金、壽金、割金、福金、盆金、九金等;銀紙則僅大銀、小銀之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