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出殯行列

圖為台南市的一個出殯行列,從美侖美奐的棺罩和抬棺人數,可知這大約是中上人家的喪事。在約300年前,我們祖先移民台灣時,因朝廷不准他攜眷同行,一旦客死台灣,就如《諸羅縣志》所說:『裹鹿革以為棺兮,倩蝶衣以為紙,傷哉』。康熙55(1716)年,台灣府治(今台南市)在大南門外,建大眾壇,弔無祀之孤魂,右方造萬緣堂,寄貯無依之遺骸,又造同歸所,以瘞埋枯骨,此為台灣義塚之起源。此後官方與民間善心人士,都集資設置義塚,以安葬死者。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元樞擴建南郊(大南門外)塚域,新設義塚殯舍,在其自撰之碑記中云:『生則為之謀其衣食之源,死則為之安其體魄之所,所謂使民養生喪死無憾者,此也』。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捐銀四千,共募得十萬圓,購置田園厝屋,以租息支應殮葬、義塚事宜,俾擴充同井存恤之義。由喪葬一事,可知先民渡海來台開闢新天地之危難艱辛。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王雙福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50年代
  • 全集/系列名
    臺灣常民生活老照片
  • 相關地點
    台南
  • 地點名稱
    雙福/大南/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 緯度
    23.5405/22.7628/22.626761
  • 經度
    120.434/121.05/120.28687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