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治卅五年史

一般而言,日本在台灣的統治權確立的年代,大抵以今年為界,其認定指標是較具規模與持續力的抗日運動在今年全數瓦解。5月25日,日本藉反抗妄動之名,在斗六抗日軍的歸順式中殘殺抗日志士150餘人。5月30日,總督府討伐林少貓、林天福等抗日集團,122人被殺。討伐行動持續到8月,所謂的「土匪」掃蕩已告一段落。代表總督權力法源基礎的六三法在今年又再次延期。一向扮演為民喉舌角色的台灣民報,則因妨害治安被勒令停刊七日。這說明了總督府的統治權力續有強力背書,以及言論自由在強權壓制下的脆弱性。獲取經濟上的資源是殖民統治的重要目的,總督府公佈台灣糖業獎勵政策,便是希望經由對糖業的控制,得到最大的利益。今年台灣糖的輸出量已達三千餘俵。殖民政府的統治不僅在於展現強大權力,更表現在統治者與被統治對象的差別上,本島人與內地人的待遇不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今年專供日本人子弟就讀的小學校規則的公佈,便是這種差別待遇的具體呈現。日本治台之後,相當積極地推動台灣的醫療事業。5月1日台灣醫學校舉行首屆卒業式,雖僅有3名畢業生,但卻象徵台灣有能力培養醫生。台灣醫學會的成立,對於台灣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有重要貢獻。這兩者均代表台灣醫療品質的提升。同樣有助於人民生活品質的規定,尚有新度量衡的制定與使用、自動電話〔公共電話〕的開設、台北消防組的設置、違規電氣事業的取締、北島燈塔點燈等。新制度分別在交通、經濟等不同層面上對人民的生活產生幫助。2月11日台灣第一座現代化圖書館(台灣文庫)舉辦義捐音樂會。由伊能嘉矩撰述的『台灣誌』在11月1日發刊,對台灣歷史、地理與故制舊習的研究,裨益良多。因此,我們雖需以嚴正的態度來檢討日本治台的種種措施,但卻無從否認台灣人在現代化過程中提升生活品質的事實。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國島水馬
  • 出版者
    前衛出版社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治時代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國島水馬臺灣漫畫年史典藏資料
  • 相關地點
    日治時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