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殖民地的教育,起先是採愚民政策,因為殖民地政府(包括台灣及朝鮮)清楚知道教育將使被殖民者覺醒而造成統治上的困擾,故台灣直到1910年尚未設立公立學校(台灣人小學)以上的高級普通教育機關。1912年底,以林獻堂為中心,台灣中部士紳發起捐款興校活動,積極要求中學教育,總督府乃基於政治現實的考量,出面設立公立台灣中學(台中一中)以攏絡人心。然而由於教育資源有限,有許多青年學生紛赴日本內地或中國求學,因此總督府又於1919年頒佈「台灣教育令」,贊同普通中學的設立,1922年再公佈「新台灣教育令」,使殖民地與內地學制一體化,並表明此後將因新教育的出現而設立高等學校。因此,今年4月1日乃有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的設置。不過從台北帝大台人入學比例偏低的現象顯示,總督府吸引留日學生轉回台灣求學的目的並未達成預期效果;而當時『台灣民報』的輿論曾反對台北帝大設立,原因是廣設初級學校及增設師範學校以提高師資,更應是當急之務。4月2日久邇宮朝融王來台灣巡視,在乘坐軍艦由基隆登陸後,預計將視察台北及中南部地區,而在台中巡視的途中,遭到朝鮮人趙明河意欲危害,隨後趙明河在5月4日遭逮捕,並在高等法院接受審判,審判過程中禁止旁聽。7月,位於台北市南門植物園內占地4000坪的建功神社竣工,此為日治以來第一座專祀為日本帝國犧牲的眾英靈所在,是始政第30屆的紀念事業。9月11日台北與基隆之間的縱貫鐵路雙軌工程舉行開通儀式。台灣的縱貫鐵道不僅在貨物人力上有運輸效用,對軍事國防也有相當助益,這也是總督府傾力完成台灣鐵道建設的原因。另外,鐵道對日治時期的台灣人民生活也有多層面的影響。11月24日台北圓山舉辦了為期兩天的競馬大會,此為台灣首次經官方認可的競馬大會,會中並販售賽馬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