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治卅一年史

針對台灣武裝抗日行動的蜂起,總督乃木希典實施「三段警備制」,以鎮壓各地的抗日行動,但似乎成效不彰。兒玉源太郎繼任總督後,改以軟硬兼施的政策來對付抗日行動。最重要的政策當推11月5日公佈的「匪徒刑罰令」。此令對起事者的處分相當嚴厲,配合「保甲制度」的實施,更見其成效。但此令卻對自首者相當寬容,因此有許多抗日團體投降歸順,總督府還曾鄭重其事地舉行歸順儀式。匪徒刑罰令的規定固然嚴苛,但台灣各地的抗日行動仍然持續,三角湧、雲林、蕃仔山、潮州等地分別傳來反抗行動的消息。日本治台之初,台灣人是無緣進入行政機關擔任要職的,直到今年,總督府基於司法體系運作的便利,終於採用本島人做判任官,使其扮演通譯的角色,協助司法運作。隨著政治制度的日臻完備,現代化的建設亦有所進展,重建之後的鵝鑾鼻燈塔於5月16日正式點燈,對船隻航行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12月7日台灣與福州間的海底電線正式開通,使台灣對外聯絡的工具與網絡更形多樣化。在經濟方面,總督府規定龍銀可無限制使用,這意味著總督府對台灣的經濟限制已較放鬆。今年另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反應在媒體事業上。無論就種類或數量上,今年發刊的雜誌皆有增加的趨勢,而原先的台灣新報、日報則合併,改名為台灣日日新報,並於5月1日發行。由於台灣新報具有官辦性質,因此歷史悠久,自創刊後至1944年3月停刊,幾與日本治台相始末。在1919年「台灣教育令」頒佈之前,台灣的教育制度並未完備,使得具有私校性質的書房與義塾普遍存於台灣社會中,是台灣人另一個受教育的途徑,對漢文化的延續有其貢獻。台北居民印象最深刻的事,應屬8月6日的一場暴風雨。暴雨肆虐使得台北四處淹水,房屋倒塌,傷亡達85人之多。為此各界還發起捐款活動,日本天皇也為此「下賜」救恤金,以為賑災之用。就台北人的集體記憶而言,這一年最重大的事,恐怕就是這場暴風雨了﹗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國島水馬
  • 出版者
    前衛出版社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治時代/日治時代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國島水馬臺灣漫畫年史典藏資料
  • 地點名稱
    鵝鑾鼻/鵝鑾鼻燈塔/三角湧
  • 緯度
    21.9056/21.9022359/24.9333333
  • 經度
    120.851/120.8526621/121.3666667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