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治卅年史

從1月9日的水返腳抗日到11月22日的太平頂抗日事件,說明了抗日活動在今年仍持續進行。水返腳之後是1月19日的新營庄、4月5日的礁溪、28日的東港、5月8日陳秋菊攻台北,以及9月7日的八芝蘭等抗日事件。事實上在明治35年之前,抗日運動從未真正停止過,只是規模與次數逐漸減少。明治30年的抗日運動正反映著這樣的事實。相對於抗日運動的衰微,總督府在統治基礎與權力上明顯茁壯。1月18日將天皇發佈的「教育敕語」以漢文譯出,以期透過教育手段,加強台人對日本與天皇的效忠。10月13日發佈總督府官制改正,則是透過行政制度上的調整,對於日漸穩定的台灣社會進行因地制宜的控制。殖民政權的權力展現,除了表現在政治與軍事之外,地名的重新命名,代表統治者企圖以文化改造手段改變台灣人對土地的認同。這一年玉山被命名為新高山,原因是玉山比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還高,故稱為新高山。這種台灣地名日本化的現象,正是地名權力學的具體展現。掌握宣傳工具對國家機器的權力成長有重要的關聯性。由川村隆實所主辦的台灣日報在3月8日創刊,成為宣傳日本殖民政策與三段警備制的工具,但由於台人識日文者不多,發行量始終有限。日本治台後,相當用心於探勘台灣的地理環境。1月11日由深崛大尉率領的中央山脈橫斷探險隊正式出發。這次探險本來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但在2月14日突然傳來探險隊失蹤的消息,經過長時間的搜尋之後,仍未尋獲,因而在8月21日舉行追悼會。按馬關條約規定,台灣居民自換約日起2年內得自由選擇國籍,明治30年5月8日正是兩年的期限日。選擇離開的大多為資產家,約有4500人,佔台灣總人口的0·16%,留下來的,或許是因經濟能力限制,也或許是出於對這塊土地難以割捨的眷戀。但對於台灣人而言,明治30年最重要之事,仍是去留的抉擇。它測驗了台灣人對「吾土」的認同度,98·84%的台灣人給了這個測驗最熱烈的回應。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國島水馬
  • 出版者
    前衛出版社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治時代/日治時代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國島水馬臺灣漫畫年史典藏資料
  • 地點名稱
    高峰/新營/礁溪/玉山/玉山/東港/東港
  • 緯度
    24.62/23.3078/24.8266/24.7584/24.9644/23.8627/24.7195
  • 經度
    121.102/120.323/121.772/121.209/121.343/120.292/121.82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