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治廿九年史

台灣總督府雖在明治28年11月就發佈台灣平定報告,但台民的反抗行動仍不斷在各地展開。明治29年1月1日,陳秋菊等人猛攻台北城。同日,被日人稱為「台灣教育發源地」的芝山巖有六位學務員被殺。因此,總督府對於「土匪」的鎮壓未曾停歇。在1月5日土匪討伐令的發佈下,混成第七旅團開始以實際行動鎮壓零星的反抗勢力。由於台灣的局勢已進入較穩定的階段,總督府因此於5月31日撤廢軍政,代之以民政,統治進入了非軍事的正常性發展。但5月30日「六三法」公佈,台灣總督在立法、司法、行政、軍事方面擁有至高權力。隨著局勢安定而來的是一連串的新政策。8月1日「訴箱」設置,意在廣聽民言,以得民心。隘勇制度、撫墾署成立,代表總督府開始正視蕃人問題。9月25日國語學校規則發佈,意味日本欲以教育普及化的手段改造台人。天皇賜御影更有其象徵意義。以漸禁原則為主的「阿片令」是在2月24日發佈。為了更深入瞭解台灣,總督府在地理、經濟、戶口方面做了相當深入的調查。日本治台雖僅一年,但改變台灣文化的決心,從5月21日大日本佛教會成立,以及將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等措施,即預示了台灣社會逐漸日化的可能性。代表日本庶民文化的藝妓、料理亭,首次出現在台北街頭。6月17日台灣新報發行,對於廣開民智有其影響。為了對台灣的資源作更大程度的榨取,現代化設施不斷引進台灣,這主要表現在交通建設上,4月7日鐵道會社成立,5月18日內地台灣定期航路開通,因而使得對內對外的聯繫有進展。在衛生方面,由於大量人口流動、死亡所引起的鼠疫,已在年底漫延至台北,且造成55人死亡,使得總督府開始重視衛生問題。7月26日總督府的衛生顧問巴爾頓〔W·K·Burton〕來台從事衛生建設。11月16日設鼠疫治療所。11月23日設立衛生會,普及衛生觀念。雖然總督府的各項措施皆屬草創階段,但已為日後的統治立下重要的基礎。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國島水馬
  • 出版者
    前衛出版社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治時代/日治時代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國島水馬臺灣漫畫年史典藏資料
  • 地點名稱
    延平郡王祠/台灣總督府
  • 緯度
    22.987925/25.042902
  • 經度
    120.20757/121.5150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