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明治廿八年史

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與澎湖正式割讓給日本,台灣因而進入為期50年的「日治時期」。條約簽訂之後,台民一陣恐慌,官民皆積極尋覓保台之道。在唐景崧、丘逢甲等官紳的會商下,決定以自救的方式,於5月25日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企圖自謀生路。由於台民的憤怒,清朝的移交代表李經芳不敢上岸,僅在船上辦理交割手續。事實上,在交接前幾日的5月29日,日本軍隊早已在鹽寮海岸登陸。台民與日軍的激戰總難免,無奈雙方勢力懸殊,6月7日日軍便攻佔台北城,14日樺山總督率領文武官員入城,3日後舉行總督府始政儀式,象徵日本主權正式行使於台灣。此後,日軍致力鎮壓全台灣的抗日行動,在幾個月內完全掌握台灣的局勢,唐景崧、劉永福先後逃往中國,台灣民主國如曇花一現般地結束。9月造成北部地區重大傷害的暴風雨,似乎也隱喻著台灣悲情的命運。10月30日日本天皇下賜「台灣勘定敕語」、11月18日總督府發佈台灣平定報告,20日舉行平定祝賀會,象徵著日本勢力已實質控制全台灣。在這場短暫的戰爭中,台人傷亡慘重,而日方的重大損失,則是率領近衛師團的北白川宮親王在戰役中死亡。就日本而言,台灣是塊新領地,因此必須以因應台灣社會的特殊方式治理台灣。經濟上,砂金採取規則、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官有林野等政策頒行,代表日本控制台灣經濟的旺盛企圖心,免租〔一年〕諭示,表示想以經濟手段攏絡台民。就政治統治上,生蕃馴服訓示與住民刑罰令頒佈,代表總督府希望經由對生蕃的控制以及賦予警察較大權力的方式,進行對台灣的控制。除此之外,禮物退斥諭示、國語傳習所的設立、阿片吸食禁止的頒佈,象徵著總督府改變台民風俗的意圖。政治、社會、經濟重整的同時,台灣也開通享受了現代文明的洗禮,1895年底氣象與電報的開通與西部標準時間的制定,說明了台灣正走向現代化。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國島水馬
  • 出版者
    前衛出版社
  •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治時代/日治時代
  • 作品語文
    中文
  • 全集/系列名
    國島水馬臺灣漫畫年史典藏資料
  • 地點名稱
    鹽寮/鹽寮
  • 緯度
    23.8695/25.0426
  • 經度
    121.598/121.92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