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是客家人還是福佬?大溪南興庄廣福詔安黃家

此為桃園土牛溝的相關歷史與文化的故事,詳細記錄土牛溝的歷史背景以及周邊的客家文化與信仰,本篇故事為「家族開墾與紮根」下的「是客家人還是福佬──大溪南興庄廣福詔安黃家」,第二次清界,築土牛溝之後,1765(乾隆30)年,漳州府詔安縣二都秀篆埔坪堡楊梅堡的三兄弟黃昌倉、黃昌積、黃昌賢三兄弟奉隨母親渡海來台,先落腳今板橋土城,再遷至霄裡南興一帶,雖然後來有的子孫過大漢溪前往今大溪街發展,也有至平鎮東勢一帶開創新家園,但三兄弟中老三的子孫一直紮根南興廣福,至今老一輩仍有人說著母語詔安話。

此土牛溝歷史、文化故事的作者為《桃園市土牛溝文化景觀廊帶客家生活環境資源調查計畫》的相關調查研究人員,計畫中主要有八大部份,包含田野調查、文史故事採集撰寫、客家生活環境潛力點規畫等等,調查並研究桃園土牛溝附近的客家文化景象。

在清領初年,大量漢人移入臺灣,隨漢人土地開發日漸擴張,原住民族和漢人衝突不斷發生,故清廷企圖將漢人及原住民族的生活分開,於1760(乾隆25)年間,開始築起土牛溝界址。在桃園便有土牛溝遺址,地區橫跨楊梅、平鎮、大溪、八德,在土牛溝附近有著眾多客家信仰、水利、聚落、家屋等文化景觀。


參考資料

山桐子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桃園市土牛溝文化景觀廊帶客家生活環境資源調查計畫 結案成果報告書》。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未出版。P貳-1~貳-2、P肆-3。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張祐誠
  • 創作者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山桐子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0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