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彈子比賽

本影片為「彈子比賽」,拍攝時間1952年4月1日,放映時間1952年4月1日,片長36秒,音軌完整清晰、音量偏小。

本影片為1952年的撞球比賽,地點不明,旁白口述指出,打彈子(撞球)是一項很好的休閒活動,在一次彈子比賽中,各方好手,齊集一堂,互相切磋技巧,真是難得一見的盛會。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球檯四角與側邊並沒有袋口,可知本片所拍攝的彈子比賽為開侖(Carom),19世紀以前的規則主要是利用母球在一次撞擊中擊中兩顆球得到分數,稱為直軌(Straight rail),而影片中所展示的賽利撞法(crotching)就是在此規則下衍伸的戰術,即以小範圍推動母球撞擊子球從而獲得大量分數。

該種撞法是導致開侖球規則變動的主要原因,也讓改制後的巴爾克林(Balkline)式開侖成為1880年代至1930年代主要規則,而直軌規則則多成為休閒娛樂。

臺灣的撞球運動是受到日本所影響,在日治時期即以風行開侖球,並發展出2分、3分、5分的分數計算方式,稱為「四球開侖」,日本於1949年將司諾克式撞球傳入臺灣後,臺灣的撞球分成有袋和無袋兩種。而開侖球於1952年開始成為第七屆臺灣省運動會的正式項目,當時最負盛名的選手為曾在臺灣銀行員工俱樂部擔任撞球室管理員的劉盛家。

然而撞球雖然被視為是運動的一種,在1950年代就風行於全臺各地,但由於其娛樂性和涉及賭博,加上許多彈子房為了吸引顧客而聘僱「彈子姑娘」陪打和計分,使彈子房內顧客出入複雜,時常聚集不法份子、無業遊民、逃課學生。時常出現幫派份子聚眾鬥毆、爭風吃醋。也讓去彈子房打彈子被臺灣社會視為是不良風俗,更一度被列入八大行業之中,也讓撞球被視為是娛樂,缺乏體育精神,而被剃除於省運會項目之列。

而直軌開侖因為材料進步及選手技術越加精進,常因一輪打擊的時間過於冗長、沉悶,漸漸失去了競賽及觀賞的意義,因此在臺灣逐漸沒落,被技術性更高的司諾克與1978年傳入的花式撞球所取代。1990年代,臺灣成立撞球協會以及亞洲花式撞球聯盟在臺灣成立,使得花式撞球在1990年代在臺灣大力發展,並逐漸讓撞球運動擺脫汙名,重回體育運動之列。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台灣電影文化公司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52/04/01
  • 媒體類型
    影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