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水德七將軍廟

  草屯水德七將軍建廟傳說,相傳是當地六名工人與一隻犬在開圳時,因暗圳隧道崩塌被壓死。後人為感念其恩德,在烏溪引水口立祠祭拜。但因為年代久遠,河圳地點產生有不同說法。學者考察廟方與文獻,察覺時間與地點皆有誤,此傳說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1986年,廟方立有〈南岸巷七將軍廟史蹟〉解說牌,但現已消失,原文曾由林美容、簡榮聰分別收入《草屯鎮鄉土社會史資料》一書與〈草屯鎮碑碣〉一文中。

   根據洪子能所寫「沿革」說:建廟當初物質缺乏,簡陋從事,年久失修,乏人管理。直到1991年11月24日,主任委員林金亮召集委員18人成立管理委員會,1992年9月重建完成。

     關於建廟的另一種說法,則是與中臺灣烏溪流域汛塘的七將軍信仰有關,而非開圳。今烏溪南北兩岸四間七將軍廟,於清代皆設有汛塘。道光至光緒年間曾設立過內木柵汛。張志相推論該廟若出自於內木柵汛兵所建,香火來源應出自駐守於南投營盤口的南北投汛,最早源頭即霧峰柳樹湳七將軍爺廟。但因年代久遠、營汛撤銷,導致各地七將軍廟的歷史傳說失真。

   1980年代初,林美容在草屯的田野調查時曾紀錄過該廟,提到廟內土地公放在大位,七將軍香位設於土地公之右旁。後來又回復以七將軍為主祭神,此為管委會成立後再改置的結果。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1776巷110號
  • 免費進場
  • 史料時間
    類型名稱
    1752-12-08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案彙錄己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張志相,《逢甲人文社會學報》,〈台灣烏溪流域「七將軍廟」源流考論〉,頁173-203,2007。 陳哲三,《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8世紀中葉中臺灣的漢番關係:以彰化縣內凹莊、柳樹湳汛番殺兵民事件為例〉,頁143-173,2009。 維基百科
  • 撰寫者
    謝孟憲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