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女慈聖宮四媽移溪

東女慈聖宮四媽移溪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東女慈聖宮四媽移溪

鄰近烏溪與其支流大里溪匯流之處的東女慈聖宮,是「大屯十八庄迎媽祖」的頭庄。因所處地理位置關係,廟宇流傳的四媽移溪故事,反映出過去先民開墾與聚落遷移、天災影響莊稼收成、河流路線與航運史,也反映出當時候民生疾苦與天爭食的生活困難。

「東女慈聖宮四媽移溪」故事,比較特別的是,不是來自於先人的口耳相傳,而是發生在2001年5月到6月的四場神與人的聚會交流,慈聖宮四媽透過乩身講述,由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所長魏光莒老師帶領團隊,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陳慧齡教授協同共同記錄下來,整理出約九千字的沿革,加以詳細記載。

透過四媽的視野,我們可以理解神界運作秩序與神明之間淵源、神界與自然變遷的關係、神與人之間密切互動的關係。這是透過四媽神界的視點所做出的歷史詮釋。

早年因為大里溪河道變動,逐漸侵蝕土地,使庄民損失不少可耕作的土地,四媽原本預定建廟的土地也被淹沒。昭和14年(1939)四媽與本庄包府千歲及陳家觀世音菩薩合作,共同施展神力進行了第一次的移溪。但是第一次移溪,因為河對岸有另兩位神明,寒單爺與輔順將軍守候著,所以並沒有成功。

爾後南瑤宮老大媽提示,可藉十八庄遶境時眾媽祖齊聚頭庄,匯集四媽與眾媽祖的神力移溪。不過老大媽也警示說道:此舉若成,必導致彼岸神明至天庭告御狀,汝需仔細考量做好準備。

昭和19年(1944)時機成熟,在農曆3月初一十八庄遶境第一天,眾媽祖齊聚頭庄,在四媽的帶領之下,眾神轎衝入大里溪裡,紅頭法師使用犁頭符與水劍符等符令插入溪中,果真將溪水給移成功了。

移溪成功之後,歷經了七年彼岸神明告御狀辯論期,一直到陳家觀世音菩薩願意出面代受拘禁,由天庭處置,回到紫竹林幽禁思過,不得再到頭庄相助,長達39年的時間。

也因為這樣,保留下移溪後的土地可供耕作,庄民生活也慢慢改善,慈聖宮目前的廟地即是以前的溪底。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東女慈聖宮四媽移溪 / 撰寫者:謝孟憲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75356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所在地-地址
臺中市烏日區東園里慶光路868巷88號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烏日東女慈聖宮歷史文獻小組編,《十八庄迎媽祖歷史與意義》,臺中:東女慈聖宮,1997。 魏光莒編,《東女慈聖宮沿革》,臺中:東女慈聖宮,2001。
撰寫者
謝孟憲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