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全生於昭和12年,父親本是耕田人,去學做瓦手藝後,租地蓋瓦窯製瓦。一窯的製作期程約兩個月,一年最多做6窯,一窯可生產約6、7千片;但他接手時,已經是開始蓋樓房的民國六0年代,瓦的生意一落千丈。他改建磚窯生產紅磚,由於當時很多有都市計畫限建,所以出現搶建風潮,剛卸出來的磚塊經常還燙燙的就被搶著載走了。後來自動化的隧道窯出現,陳國全的人工窯成本過高,利潤不敷支出因此收攤,改做水泥窗框。從瓦片磚塊到水泥,他見證了臺灣建築發展史。
字幕內容
陳國全生於昭和12年,父親本是耕田人,去學做瓦手藝後,租地蓋瓦窯製瓦。一窯的製作期程約兩個月,一年最多做6窯,一窯可生產約6、7千片;但他接手時,已經是開始蓋樓房的民國六0年代,瓦的生意一落千丈。他改建磚窯生產紅磚,由於當時很多有都市計畫限建,所以出現搶建風潮,剛卸出來的磚塊經常還燙燙的就被搶著載走了。後來自動化的隧道窯出現,陳國全的人工窯成本過高,利潤不敷支出因此收攤,改做水泥窗框。從瓦片磚塊到水泥,他見證了臺灣建築發展史。
字幕內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