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南方澳的海祭和豐年祭

阿美族人黃月花對阿美族文化並不熟悉,認識先生後,兩人開始積極了解自己的族群文化。她說南方澳傳統五一勞動節前後的海祭,是漁民為祈求航海平安和豐收。此外阿美族的豐年祭,原本只是族人一起唱歌跳舞,後來阿歷老師(孫湯玉惠)帶許多人加入部落大學學習編織、語言、祭舞之後,將這些元素融入儀利信(Ilisin,阿美族豐年祭)展現出來。

字幕內容

過去我對阿美族的生活應該算是非常的脫節,所以我根本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是阿美族人,我只知道我媽媽講的話會跟我不太一樣,所以我會說台語也會說國語,在這個情形下,一直到我出社會,碰到了我這個先生,我才知道說,原來知道阿美族的生活這麼樣的豐富,這麼樣多的文化,為什麼我早期都不曉得,為什麼我的父母親沒有告知我這一切,所以後來我們就這樣10多年,每年都要回去台八郎(01:05不確定),把這個文化撿回來,南方澳的海祭是在5月1號,勞動節的前後,那不一定是碰到那個日子,但是我們是以五一勞動節來為主軸,因為這海祭是屬於住在海岸邊的族群,他們才有這樣的一個節慶,因為這個節慶對他們來說,應該怎麼講,為了海上的安全、為了想要生活、為了應該也是為了自己的飽足,所以才去海邊去拿了這些東西,那拿了這些東西,可能也是換取生活上的一些需求,另外一個只是要祈求平安,讓我們抓的東西或許不至於空手回來,家裡的人才能吃飽,要換取的物資也可以用的到,是這樣子的。 [02:05]說到豐年祭唷,說到豐年祭那真的是甘苦談,真的很艱辛,很甘苦,那當時候的儀利信,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壟統,現在的儀利信比較完整,當初他只是一個集合、聊天、跳跳舞,音樂放一放跳跳舞,說說唱唱,就類似你可以唱原住民歌的他就拿出來唱,有點類似卡拉OK的型態,大概就是這樣的玩法,一直到後來有阿歷老師加入後以後,我們儀利信才慢慢地就形成上次那一個狀態,弄成這樣,有可看性,有比較歸屬性的那種感覺。91、2年的那個階段,然後剛開始是我們這邊的儀利信,他來告訴我們有個部落大學,你們願不願意來上課,那個時候我們就加入了部落大學的語言,語言槽(03:15不確定),然後我們幾個就開始去做了一些編織的,舞蹈的、祭舞啦,語言,然後把有意願的人拿去考試,做了一些考試的認證,之後,有意願的就跑去當老師,沒意願的就在教會做可以看聖詩,可以唱聖詩的這樣關係,所以我們後面就陸陸續續把這些文化跟編織這樣的東西,把它在我們儀利信裡面展現出來。

基本資訊

  • 貢獻者
    上傳者
    宜蘭縣史館站上傳者
  • 創作者
    黃月花
  • 時間資訊
    錄製日期
    1900/01/01
  • ISBN
    2015004630
  • 材質
    瀏覽次數:523
  • 媒體類型
    影片
  • 尺寸
    00:04:07
  • 時間分期
    家庭/家族/愛
  • 版本
    完整影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