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星出生於民國34年,是新埔劉家糊紙工藝的第四代傳人,早年新埔有10幾家糊紙工藝店,現在只剩劉家一家。他回憶早年尚未工業化之前,紙張要自己染,有人會挑染料來賣,家裡有木刻版印,漿糊要自己用麵粉做。每到中元節,全家人挑著紙張工具徒步到廟裡,現場製作廟方需要的普渡紮紙。一個廟大約住一週,全家人睡在神明壇下,一次中元節最多曾經做10間廟,當時他只有7歲。由於工錢過低,哥哥們相繼出去工作謀生,只有劉興星傳承這門手藝,並要把這項手藝工業發揚光大。
字幕內容
劉興星出生於民國34年,是新埔劉家糊紙工藝的第四代傳人,早年新埔有10幾家糊紙工藝店,現在只剩劉家一家。他回憶早年尚未工業化之前,紙張要自己染,有人會挑染料來賣,家裡有木刻版印,漿糊要自己用麵粉做。每到中元節,全家人挑著紙張工具徒步到廟裡,現場製作廟方需要的普渡紮紙。一個廟大約住一週,全家人睡在神明壇下,一次中元節最多曾經做10間廟,當時他只有7歲。由於工錢過低,哥哥們相繼出去工作謀生,只有劉興星傳承這門手藝,並要把這項手藝工業發揚光大。
字幕內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