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傳騏1951年生於陽明山,父親於清宣統3年出生,從小耳濡目染接受山東老家的古典教育,每天早上5點起床念古文唐詩宋詞,6點到7點寫書法。小時常跟著父親到故宮博物院看畫,美援年代有許多文化衝擊,接觸歐美藝術畫冊,17歲時訂定目標要前往法國留學,利用3個月完成百駿圖的臨摹,往後在法國的8年參觀各國美術博物館。他認為藝術研究要有國際觀,東方人山水看重仁智,與西方人定點透視的觀感不同,藝術能讓中西文化在內心發芽。
字幕內容
于傳騏1951年生於陽明山,父親於清宣統3年出生,從小耳濡目染接受山東老家的古典教育,每天早上5點起床念古文唐詩宋詞,6點到7點寫書法。小時常跟著父親到故宮博物院看畫,美援年代有許多文化衝擊,接觸歐美藝術畫冊,17歲時訂定目標要前往法國留學,利用3個月完成百駿圖的臨摹,往後在法國的8年參觀各國美術博物館。他認為藝術研究要有國際觀,東方人山水看重仁智,與西方人定點透視的觀感不同,藝術能讓中西文化在內心發芽。
字幕內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