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劉其偉1912年出生於福建南台,1920年移居日木橫濱之後,進入東京鐵道教習學院電氣科就讀。因同時學會英文與日文,不斷接觸外來新思潮,往後的習藝過程也因此而頗能著眼於開放和自由觀念的運用。1945年劉氏遷居台灣,因結識畫家馬白水等人而開始藝術創作。1965年至越南戰地工作時,開始收集研究當地古文明藝術資料,爾後又將興趣拓展至世界各地原始文化藝術的探求。他的繪畫創作,也因為吸收運用了古老、純樸及原始的藝術精華,而特立於台灣畫壇。劉其偉對原始藝術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因此作品受其影響,展現了純粹化的形象與樸拙平實的色彩,另外由於他不斷吸收西方的藝術思潮,使畫面處理的思考能有更多維的嘗試與成熟的發展。此幅「南京大屠殺」,指涉的是1937年日軍屠殺南京市民的歷史慘劇,全畫並非訴諸寫實手法,而是以半抽象的人物圖形和象徵性的構圖來進行敘述,其藝術觀念和表現手法讓人不由得聯想到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但見,畫中的人體屍骸緊密的堆疊在一個好像坑穴的空間中,死亡恐懼與無助的掙扎成為眾生最後共同擁有的一種感覺。在這些似乎還在集體抽搐的屍體上方,畫家刻意撲灑的大片赤褐色斑點,既像是過程血跡與覆屍黃土的混合寫照,敢感也是人性銹蝕與歷史污漬的一種鋪陳。於此,劉其偉以悲情昇華的藝術手法再現了一個沉重的歷史題材,將發生於一個城市的大悲劇濃縮轉化為一種彷彿死亡坑穴的景觀,目的也就在於--逼使我們低頭回看歷史和檢視人性。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者
劉其偉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1987
全集/系列名
鳳甲美術館精選館藏
相關地點
不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